撰文:李品翰 醫師
最近李醫師抓到一個很可愛(?)的膽囊瘜肉片子,我就藉這個圖片,跟大家聊聊聊什麼是膽囊瘜肉(Gallbladder Polyb)?
膽囊瘜肉是從膽囊內壁黏膜層長出的贅生物,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發現,盛行率大約0.9%-12.1%。絕大多數(超過95%)的膽囊息肉是良性的,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。
膽囊瘜肉可分為非腫瘤性(如:膽固醇瘜肉、纖維肌腺瘜肉、發炎性瘜肉)及腫瘤性(如:腺瘤、腺癌)兩大類。最常見的類型是『膽固醇性瘜肉』,這是由於膽固醇結晶沉積在膽囊壁上所形成,本質上並非真正的腫瘤,也不會癌變。通常與脂質代謝異常、肥胖、肝功能異常、B型肝炎病毒感染等有關。腫瘤性瘜肉則與年齡增長、慢性發炎、腸道菌群、氧化壓力等因素相關。
多數膽囊瘜肉無症狀,僅於健康檢查時偶然發現。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右上腹不適、腹痛、消化不良等,若合併膽結石或瘜肉較大,則症狀較明顯。惡性瘜肉(如膽囊癌)則可能有體重減輕、黃疸等表現。
不同大小的瘜肉,臨床上代表的處理方式也略有差異。
小於 0.5 公分 (5 mm):
通常被認為是良性的膽固醇性息肉。醫師通常會建議定期追蹤觀察即可,例如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超音波檢查,確認它沒有長大。
介於 0.6 到 0.9 公分 (6-9 mm):
這個大小的息肉需要更密切的追蹤。醫師會根據息肉的形狀、數量以及患者是否有其他風險因子來決定追蹤的頻率。
大於或等於 1.0 公分 (10 mm):
當息肉長到1公分或更大時,惡性(癌變)的風險會增加。在這種情況下,即使沒有症狀,醫師通常會建議進行預防性的膽囊切除手術。
以上整理,希望有幫助到大家。李醫師提醒大家:膽囊瘜肉多為良性且無症狀,治療以風險分層為主,手術適應症以瘜肉大小及高危因子為依據。
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地方,歡迎來找
李醫師聊聊~